超高大樓霸占視野 容積政策應通盤檢討

【住展房屋網/台北報導】名列台北市七大公園的內湖碧湖公園,因有建商將在湖畔推出高度近百米的26層超高水岸豪宅,引發居民反彈,認為豪宅破壞碧湖周邊景觀,並涉嫌規避環評,讓美麗湖景變成豪宅獨享,而該案原本只能蓋20層樓高,因透過容積移轉才得以高人一等,也突顯出容積政策的盲點與不足。 

雖然今年七月,容積獎勵總量管制就要上路,屆時一般區域將無法像過往一般,能透過各樣獎勵無上限增加建築容積,但容積移轉並不在此限,因此即使容積獎勵達到上限,業者若想創造更多的銷售坪數,仍可透過容積移轉擴大量體,若為都市更新區搭配容移,最多可獲得1.9倍原本容積+都更獎勵50%+容積移轉40%的建築容積,塑造出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超高大樓。 

然而建案究竟多少容積才合理?一直都是產官學界吵鬧不休的癥結,對業者來說,容積當然是愈高愈好,但多數學者認為台灣開發密度高,對於容積總量應有更嚴謹的審視,兩者之間難以凝聚共識,但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,開發容積多寡應以區域整體的環境負載力為依據,評估該地是否能承受大量體的開發,再來談應不應該增加額外容積,才能維持地方的宜居環境。 

因此環境對於人類活動的承受能力,應是最優先思考的,但我國現有法規卻是以樓高作為前提,超過高度標準才需環評,實在令人詬病,因為即使建築量體不大,但其間的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副作用可能遠比想像的大;且當建案進入開發程序後才發現問題,在頭已經洗下去的狀況下,砍掉重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致使公共利益也會蒙受更大的損失。 

再者,由於在地居民對於開發案的參與空間不大,除了少數需要環評的案件有公聽會/聽證會讓民眾表達意見外,大多數的地方開發案透明度低,等到地方民眾發現問題時,幾乎已無轉圜的餘地,爭執力道當然隨之提高。 

要緩解此現象,就必需改變現有作法,官方可建置各地環境負載力資料庫,並以此審視區域開發強度,訂出區域容積總量,若使用容積已接近總量上限,便不再給予獎勵容積與進行容積移轉,讓地方開發量體不至於無限上綱,維持區域生活品質;若還有開發空間,再由產官學與在地居民組成委員會,凝聚開發共識,讓民眾充分參與運作,而整個過程與數據資料都應透明化,化解民眾猜忌。 

唯有在以環境負擔與居民參與兩大前提下進行區域開發,才能找出對當地最有利的發展方式,這樣的過程初期作業雖較漫長,但較能降低爭議與促進公共利益,是先苦後甘的作法,相信絕對會比現今漏洞百出的模式更能說服大眾。

超高大樓霸占視野 容積政策應通盤檢討

arrow
arrow

    黃弟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