適合買房必勝的5種人

【文/住展雜誌】今年以來,房市多空訊息紊亂,購屋族面對錯綜複雜的資訊,反而躊躇不前,想買房卻又不敢下手,很多人都在問,現在能買房嗎?我適合買房嗎?現在就要告訴您,在負擔能力足夠的前提下,有五種人不必理會房市多空,現在就適合買房…… 

無論房地產是漲是跌,市場上總是有三種人:看多一直買、看空不想買、看不懂不知道能不能買。在投資市場中,您作的任何選擇,都會左右財富的起落;所以在投資之前,必須作詳細的評估,把獲勝率提到最高。 

而現在正值房市走向的混沌時期,心生猶豫的購屋族變多,所以住展雜誌梳理出房市的過往經驗,獨家闡述房市的特點,告訴您適合買房的五種人,在致富大道上助您一臂之力。

 

適合買房必勝的5種人

1 大額定存族

台灣人對下一代的教育中,「理財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;長輩時常教我們,「會賺,也是要會存」。存錢、存很多錢,似乎是國人世代傳承中,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,而現代家長教小孩理財的第一個步驟,往往是為小孩開個銀行戶頭,讓小孩養成儲蓄的習慣。 

在耳濡目染下,台灣人相當會存錢,家庭儲蓄率逾百分之二十,代表全家人每賺一百塊,就會存下二十塊,但美國人卻存不到五塊錢。存錢,或許是「保本」的好方法,但您是否曾懷疑過,存錢真的是最好的理財方式嗎? 

前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曾說過一句話,「窮人拚命存錢,但富人卻一直向銀行借錢;結果窮者越窮,富者越富。窮人存錢,等於補貼富人。」這話在中國大陸引起民眾批評謾罵,但投資市場卻認為是智者之言,到底理由何在? 

這是因為,現在是一個「負利率」的環境;所謂負利率,是指銀行存款利率比通貨膨脹率還低,存款利息完全被通膨吃掉,所以「錢會越存越薄」。但諷刺的是,愛存錢的民眾,看著存款利息入帳,還以為財富增加了,殊不知帳面的錢多了,但實際上存在銀行的本金已變薄了。 

但有錢人想的、做的,卻完全不一樣;他們趁著低利環境,大量向銀行貸款,靠著錢滾錢,滾出更多財富。因為基準利率低,借款利率也低,所以很輕易就滾出利潤,於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。 

那麼,富人向銀行借錢,都投資什麼呢?不動產是主要選項之一。因為在大部份情況下,不動產具有低風險、穩定報酬的特性,所以成為投資好的選擇。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,滙豐銀行發現,越來越多亞洲民眾捨棄微薄的利息,把錢投資到不動產,導致銀行存款增速減緩。 

把錢丟到不動產的人,隨著房價上升而讓資產大增;相對之下,近十幾年來沒買房的民眾,總資產已遠遠落後有房階級。總而言之,在負利率的環境中,利息早跟不上通膨速度,若您是大額定存的定存族,或可考慮把部份資金配置到不動產,只要買對標的,利潤肯定比定存的利息還優渥的多。

 

適合買房必勝的5種人

2 長期置產族

在財政部調高房屋稅率,並提出房地合一課稅改革後,許多人擔憂政府這次打房「來真的」,所以暫時觀望,不願買房。但若觀察財政部過去的打房手法,總是「高高舉起,輕輕放下」,想必這次也不例外。 

置產族最害怕的房地合一課稅,等同實價課稅,其實只針對「交易利得」課稅;也就是說,只有賣房子時,才須要實價課稅。一般長期置產、買房出租的投資者,只要不賣就不會有實價課稅問題,對「囤房族」完全沒影響。 

即使囤房族要賣房,也毋須擔憂重稅,因為財政部與學者已有共識,對「長期持有房屋者,可享優惠稅率」。因此,置產族只要房屋持有時間達到「長期持有」的標準(財政部初步定約十年,尚未定案),賣房還能享有最低稅率。 

另名下房子超過三戶的置產族,因為見到財政部把非自住房屋的房屋稅率,「最高上限」調漲至百分之三點六,深怕自己會被課重稅而不敢再買房。可事實上,往年各縣市政府課徵的房屋稅稅率,通常是照「最低下限」來課;而非自住房屋稅率的最低下限,僅從百分之一點二調高到百分之一點五。 

換句話說,即使是非自用住宅,房屋稅稅率也僅僅增百分之零點三,每間房子每年所增加的稅金,頂多只有幾千塊,並沒有外界所渲染的那麼嚴重。官員頻頻喊話、虛張聲勢,誇口要拿榴彈炮打房,最後只掏出小彈弓,對群眾心理所產生衝擊,遠大於實際面的影響,精明的置產族早就看破官員技倆,趁現在議價空間大,當可把握時機進場買房。

3 愛買保單族

台灣人愛買保險早已不是新聞,這個只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小島,保險市場竟是全球第十一大、壽險市場是全球第九大。根據瑞士再保公司統計,台灣的「保險滲透度」(全年保費收入/全國年度GDP),竟然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一九,已連續數年稱霸全球;意謂台灣人只要賺到一百元,就會拿十八塊多去買保險。 

因為保險市場大,所以保險公司多得嚇人,舉凡全球知名保險公司,幾乎都來到台灣拓點,國、內外保險公司為了爭食這塊大餅,保險商品不斷推陳出新,以應付廣大的需求。但如果您冷靜思考,除了人身壽險、財產保險之外,您真的需要買那麼多保險嗎?為什麼外國人對台灣人愛買保險的習性感到不可思議呢? 

客觀上來說,台灣人承受風險的意願低,愛買人身壽險或財產保險的現象是情有可原;可是除了人身壽險與財產保險之外,卻有不少人狂買「投資型」、「保本型」、「(不)分紅型」、「利變型」等諸如此類保單,卻未深入思考,「花大錢買這些保單,獲利是否合理?」 

投資者買投資理財類保單,大多看上保單「風險性低」,且能夠「穩定獲利」。但請試想,保戶把錢繳給保險公司,保險公司為不僅要給予保戶一定的報酬,同時還要有足夠利潤才能生存;也就是說,保險公司收到保戶的錢後,所創造的獲利必須大於付給保戶的錢。 

大多數保險公司為了創造更大的利潤,於是把錢拿去投資不動產,四處獵地買樓,成為全國性的大地主、包租公。保險公司鍾愛投資不動產,理由無他,就是不動產具備「穩定獲利」;而其獲利來自兩處,一是出租收益,二是增值收益。 

出租收益可為保險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,手頭上便有充裕的現金支付給保戶;而增值收益則為保險公司帶來鉅額獲利,每當保險公司進行不動產資產重估時,增值利益從數百億到上千億不等。相對於保險公司大啖不動產的肥肉,保戶就只能喝剩湯,賺取微薄小錢。 

保險公司靠著不動產,幾乎可說是「噱翻了」,所以近年來,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毫不手軟,像南山人壽標到世貿二館地上權案、富邦人壽標到A25地上權案,而國泰人壽則持續在國、內外買樓出租。 

看到這裡,您或許已經看出弔詭的地方:「保戶為了穩定獲利,拚命買保單;保險公司為求穩定獲利,卻拚命買不動產。」兩相比較之下,投資哪種商品賺得多?答案當然是不動產。既然保險公司拿著保戶的錢去買不動產,那保戶為何不乾脆捨棄保單、直接拿錢去買不動產,賺得還比買保單多呢?

 

適合買房必勝的5種人

arrow
arrow

    黃弟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